高量程杂谈
余天曦2021/11/8
打算退圈了,想把对主要高量程的想法都仔细说下,一方面是传播我的思想,一方面也希望更多人能对高量程有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说智圈不允许讨论答案,但交流思想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这对完善智圈有很大的帮助。
一、
先从完美高量程的标准说起吧。这个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完美”,即题目完美、样本完美和量表完美,关于此标准应该没什么异议。那现在有什么高量程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吗?个人认为是没有的。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无非是SLSE系列,LS系列和Ivan系列,去除LS系列(Robert现在已经联系不上了),剩下的SLSE和Ivan系列弊病也较大。
SLSE系列是我刚入圈就听到的测试,圈内对SLSE系列评价很高。其中三套题目我都有完整做过,但说实话,他只有在样本和量表这两项做到完美。Jonathan给他的题目起名“Strict Logic Sequences Examination”,但题目内容和“strict”相去甚远。在他的三套题目里面,大概有20~25%左右的题目都有很严重的严谨性问题。并且说个不好听的,在我做过的知名题目中,SLSE系列可能是严谨性最差的之一。他的严谨性问题还不是一般碰到的那种明显的严谨性问题,而是通过相同数量步骤运算,得到两个难以区分更优的解。我在提交SLSE2的时候是比较有信心的,但分数下来后就非常尴尬,并且根据最终得分,我大致判断出在这些模棱两可的题目中,Jonathan有一半的答案和我意见相反,这也让我放弃了二交的想法。但是SLSE系列在样本和量表上让我非常满意,尤其是样本。因为在那个时候,形式类似的高量程没多少,刷过题的人不多,所以SLSE系列应该是首个样本分布最均匀,量大且科学的高量程测试,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量表非常准确。
Ivan系列是我做过最多,也是得分最高的外国测试。Ivan的风格和Jonathan相反,他的题目是以简洁为主,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在犯了两个很严重的问题:首先他的某些题目过分的追求简洁。比如一个题目得出A和B两个答案,A答案更好,B答案更简洁,他会选择B答案作为他的标准答案;其次是他的出题标准不明。他的绝大部分题目的出题思路都是简洁到底,但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个别题目会用很复杂别扭的答案作为他的标准答案。以上主要是针对Numerus和其他系列的部分题目说的,Numerus出现上述问题的题目大概有4~5道题,相对SLSE系列已经好了很多。当时一交是27分,有运气成分,同时我觉得已经到了个人一交极限,后两次提交基本上是去试剩下题目来提高分数。我认为,多次提交是为了想出更好的答案,照顾选手没有发挥好的可能性才设置的,如果给多次提交的机会仅仅是为了猜作者,那大可不必。除了Numerus,他的Numerus Light2也有一道题出的有问题,不过我也懒得花时间和钱去猜这个克罗地亚人想的到底是什么。不过,Ivan的Numerus Classic是我最推荐的外国数字测试,因为起码这套题的逻辑严谨性还是相对较高的,只要你一直贯彻极简的思路,就有可能满分。
LS系列其实一直是我最看重的外国测试,因为他很接近完美高量程的标准,但可惜自从2020年国庆节给Robert寄信后,一直没收到回信,期间给他打的比特币也涨了十倍。后来意外打听到有人比我交的还早,但依旧没收到回信,就当他出意外了吧。
国内的高量程是我做过最多的,因为中国人数学普遍很好,这也导致中国作者在出题的时候严谨性考虑的很到位,没那么随意,其中最绕不开的就是伍美恒。有一说一,他的N-World是我见过最接近完美的高量程没有之一,题目虽然大多还是停留在数字间的组合,以考验数感为主,但难度控制的很得当,严谨性满分,完全抹杀了有第二种解的可能。非要说毛病那就是样本分布不够均匀。当时参加智圈联赛的大多都是刷过题目的,对样本有影响,如果N-World能在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人群中均匀扩散,那最后得到的样本和量表也绝对是非常完美的。总之,如果让我给新手或者老手推荐题目,N-World绝对是唯一。那伍美恒其他的题目是不是就没这么完美?那还真是。其实看他以往出的题目,可以看得出来偏想象更多一点,这种类型的题目优点很明显,能引发人们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容易出现多解。我在第一次提交Numeric Inspiration Test和Death Numbers的时候,得分比我预估的低,于是我把我的逻辑步骤全部发过去后,他又多给了我一两分。这也反映,即使在极高水平的作者中,严谨性依旧是个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作者能沟通那还好,不能沟通那只能继续试错了...当然也不是鼓励你提交一次就把你全部逻辑都写上去,你得分很高还好说,你得屁大点分就去问作者是不是他的问题那纯属没事找事了。
关于智圈新秀邬冯值的Mystery Intelligence Test我也想提一下。我开始是想用Robert的LS当做退圈之战,结果没等到;然后又想用伍美恒的CAT2当最后一套高量程,但发现超不过第一名,所以一直没交。本来想抱着遗憾退圈的,但意外地出现了这么一套题,也算是弥补了遗憾。关于MIT,我就说一个常见问题(因为没得到高分,不好妄下结论):它某些个题的严谨性只有放在整体里面才能得到体现。MIT的单就某些个题来看严谨性较差,只有把它和该部分的其他题目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全部线索。这种出题方式不是没有过,但给我印象深刻的类似的出题手法同时也做到了个题逻辑性的严谨。如果同时保证个体和整体的严谨性,那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巧妙,回味无穷,如果在个体的严谨性缺乏,那只有找到全部线索的人才能理解,这会导致最后样本成绩有断层。但往好处看,邬冯值这套题目最大的优点,一个是他兼顾了传统数推和创新数推的出题特点。这么出题考察的维度就广了很多,考的就更加全面,并且邬冯值在出题的时候,这两种不同的出题方式穿插得当,分布较均匀,这点做的很不错;还有就是答题方式的新颖。一般的题目他是一个个数字连续下去让你推导的,这大多都是一维的思考方式。而邬冯值用了表格类型的出题方式,这会使得你在思考的时候要兼具更多维度,要用二维甚至三维的思考方式,这对扩展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说的基本上是对数字高量程的想法,没有谈过多的图形高量程因为我图形成绩不太行,做的也不多,把控能力没数字那么强,说的多了怕给读者传输错误的思想。
二、
对于高量程出题需要注意的方面,个人认为还是严谨第一。一套接近绝对严谨的题目需要推敲很多遍的,因为历史证明,作者往往认为自己的题目非常“严谨”,但实际上不是。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这些不严谨的题目“严谨”呢?一方面是量程高的题目,大多都没人做到接近满分,没有一个权威来非常透彻地分析题目好坏,更多的方面是大部分人都想通过吹这套题目很好来显得自己聪明。这些当然都是不利于高量程发展的。
同时因为出高量程没有门槛,谁都能出,导致这个市场档次降低了不少。并且即使是高量程得分高的人出题,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曾经某个会长找过我非要让我看他出的创意类的题目,然后被我检查出每道题目都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清一色细节问题,导致了整个题目严谨性有漏洞,甚至能被判为错题。这种错题明显点还好,能通过和作者沟通来改正,但有的错题没那么明显,无法被发现,那就白白占了题目名额,测试的上限分值就少了。
因此一套题目的严谨性太重要了,若有不严谨的题目,那即使在量表很准的情况下,可信区间也需要减去不严谨题目的数量,这也是为什么大众认为高量程不可信的原因之一。高量程是我认为最能测出极高智商的人类其真实智商的手段,虽然大部分人认为他的题型单一,逻辑重复率高,导致能测的面很窄。但实际上高量程常见的三种类型:数字、图形和文字,他们考察的范围已经能把大部分普遍意义上的高智商人类涵盖进去了。
三、
要想维护好高量程测试的环境,新鲜血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直是同一批人内卷,那量表肯定失真,毫无意义。更多新人的加入可以有效冲淡老人内卷,活跃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并且多个得分高,经验足,题目质量好的作者同时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最好能有专门培养专业作者的活动或平台,来刺激更多新兴作者在高量程这片荒漠上开拓。高量程也是作者和做题者沟通的一种方式,正确且严谨的表达对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关键的我觉得还是大家对高量程的态度。如果你做这个题目,抱着一种很功利的态度,你很难去有更多的突破,我认为的高量程是一种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天才们沟通的一种手段,如果对方是我认为很值得的人,我会非常享受去做他的题目,也能在彼此交流中找到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高量程不是你用于进什么高智商协会的工具,国内的协会我一个都没进,国外我也只去刷了下榜。进协会目的是什么呢?说白了还是给你一个更多的社交平台进行选择而已,这些平台和选择都是为了让你有个更好的提升才存在的。有的人同样进了圈子,利用圈子的资源不断拓展自己,然后达到一定高度后就匿了;有的人也进了同样的圈子,一年过后还是他在吹水,只是听众换了。
说了这么多,差不多把我想说的说完了,说这些也是给我的智圈生活画一个句号,也希望这个句号能带动更多的开始。
我把我所有的成绩都发布在个人简介上了,希望能对后人有个借鉴作用。
|